2011/12/9 上午 08:15:10
原民科學教育扎根 從文化出發
為什麼國小教科書中,鮮少原住民的實際案例?原民兒童的數學為何總是不好?實際上,美麗的原住民十字繡裡,有著科學的對稱密碼;排灣族新嫁娘的秋千架,有力學原理。行政院國科會推動「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」,並舉辦原民科學季活動,希望原民學童從原民文化中了解科學。
原住民計畫辦公室副教授李俊仁表示,這項計畫是發掘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科學知識,並設計、開發貼近原民兒童的科學教材,以啟發原民學童對科學的興趣和潛力。
中央研究院原民族所助理研究員周惠民說,今年原住民科學節,十日在新北市烏來區公所綜合運動場舉行,現場將設計各種闖關遊戲,以泰雅族、排灣族傳統文化為本,從食衣住行等方面,發展出天文、曆法、物理、自然等科學概念,並邀請各區原住民國小學童參加,透過闖關活動,讓部落傳統文化和自然科學的對話。
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林春鳳表示,原住民的傳統織布隱藏許多科學原理和智慧,例如十字繡的工藝技術,不但有菱形等幾何對稱圖形,還必須考量邊長、比例、角度及面積等;在織布前,還要先在方格紙上規畫色線的排列方式,了解對稱軸和等距離的觀念,否則可能會繡歪。
另外,排灣族新娘的秋千架,也藏著力學魔法,學童可以從中了解擺盪和平衡的科學原理;泰雅族的醃肉,展現原住民用鹽脫水以保存食物的智慧;阿美族的麻糬,讓學童了解糯米必須透過加熱,才能使糯米分子獲得動能,且要經過揉搗才會Q彈有勁,而冷掉的糯米,分子都擠在一起,沒有空間跑動,就無法搗成麻糬。(摘自國語日報)
0則回應